top of page

聚焦 2050 淨零碳排目標 民諮會:期待更清晰行動策略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以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身份受邀參加民諮會第一次委員會議和資通訊產業的先進大老報告氣候變遷,說明ICT 產業如何在氣候轉型與數位轉型間創造新機會!當中獲得很大的迴響,會後很多企業表達高度參與的興趣,彭啟明也表示:再給我們一點點時間準備,會更具體明確,未來歡迎大家加入。



以下為報導全文


由產、學、研各界共同組成,提供智慧國家方案相關法令和措施建議的「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 18 日召開首次會議,並聚焦備受全球關注的氣候變遷議題,建議政府:台灣 2050 淨零目標宜有更清晰的行動策略,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層級主持中長期常設性任務編組如行政院科技會報、食品安全會報,在政策和預算配合下,透過公私協力,仿效美、日、韓等國的綠色成長計畫,用市場化的思維,帶動新能源的民間投資和成長。



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也建議,面對極端氣候需打造一個韌性永續供應鏈,國內資訊服務、SI業者會全力支持台灣企業淨零轉型,建立以資料驅動的數位管理平台,以即時蒐集資料並分析整理,降低供應商管理、用電與碳排資訊統計之困難。


針對前景看好的電動車,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則認為,應大力發展電動車以達節能減碳的功效,但電動車發展需考量安全性、效率、便捷、舒適、民眾可負擔等,因此亟待政府引導,包含建構基礎設施、開放場域,以讓產業進行可行性驗證。


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總召集人沈榮津副院長指出,2050年淨零碳排議題正在各國形成實際政策。台灣自2015年就已超前布署進行能源轉型和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界也主動承諾減碳目標,政府和產業有共同的方向、目標,一起努力將能創造更好的成果。


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暨台北市電腦公會彭双浪理事長則表示,面對淨零碳排,除了中長期再生能源最大化外,其餘工業、交通、住宅等甚至是負碳匯仍未有清楚目標,實際上我們真正應該只剩不足一年時間,來面對歐盟碳稅議題,國際客戶對供應鏈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台灣在這一塊需要有一個更積極上位的推動藍圖跟政策。過去一段時間資通訊產業積極投入淨零碳排的推動,也自發成立「台灣氣候聯盟」,期待能夠以身作則,相互結合串聯,帶動起供應鏈及社會大眾認知,尤其減碳要從教育著手,搭配法規及民眾行為改變,一起面對氣候變遷與解決問題。


彭双浪召集人也呼籲政府須優先輔導台灣ICT產業優勢帶領上下游供應鏈,進行減碳盤查與目標設定,透過以大帶小建立產業上下游碳管理系統,創造示範案例,藉此宣揚低碳經濟效益,未來可擴散複製至其他產業。


台灣氣候聯盟彭啟明秘書長則以「ICT產業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提升企業永續競爭力」為題,發表專題報告。彭啟明秘書長指出,從氣候聯盟經驗,氣候治理與數位轉型須共同並進,政府雖宣示淨零,但具體方案仍不清晰,更欠缺與企業共同合作,帶動民間投資與成長;社會大眾雖高度支持,但對於實際行動相當模糊,仍停留在道德層次。


從 2017 年起推動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2017 至 2025 年)」(DIGI+方案),今年度升級為以「2030 實現創新、包容、永續之智慧國家」為藍圖,促進社會整備(Society Ready)為核心的「智慧國家方案(2021-2025 年)」,幫助國家和社會整體向更便捷、更友善的數位生活轉型。因此先前的「 DIGI+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同步更名為「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徵詢民間對智慧國家方案的建議和對相關法令與措施的意見,以利共同推動智慧國家方案。


沈榮津副院長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要面臨全球供應鏈重組、能源短缺、少子化等嚴峻挑戰。台灣必須要做好準備,建立起充足的韌性。我們不再要求問題不會發生,而是希望能預先看到問題、做好準備,並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就像是我們面對疫情一樣。政府、產業、人民必須形成夥伴關係,用最適當與智慧化的方式,達成 2030 台灣實現創新、包容、永續的智慧國家發展願景。


彭双浪召集人表示,氣候變遷、能源短缺、少子化、人才短缺等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政府必須有連續且一致的政策,規劃出一條可行的推動藍圖,以便引導產業和政府共同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大家都看得到的改變。引導和推動一個國家需要極大的智慧,希望各位委員能一起提供建議,讓台灣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能夠藉由集體的智慧,讓智慧國家這個議題能走向正確的道路。


行政院科技會辦辦公室葉哲良執行秘書則在總結時談到,科技會報辦公室會積極面對國家與企業減碳的挑戰,從政策、產業、新科技等面向著手,發展減碳、能源再生、負碳等新技術,來達成2050國家淨零目標。


資料來源:https://www.tca.org.tw/tca_news1.php?n=1725

5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