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產業發展受到重視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於2020/10/7日招開第一屆氣象產業論壇,邀請我國氣象領域學者專家、政策推動者以及 參與氣象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或應用領域的業者與專家,共同就「氣象產業化 發展」的重要議題進行意見交流。
本公司團隊包含創辦人彭啟明博士、賴忠瑋資深經理、李知航專案經理也出席該項會議。彭啟明博士亦受邀擔任氣象產業鏈後端的主持人,由於事先進行網路意見收集及現場發言,共提出20項建言。彭啟明博士非常感謝林佳龍部長、鄭明典局長能夠推動氣象產業,過去雖然氣象局不是很重視,但隨著部長的宣示,以及陳泰然教授主動說要從過去【看不開、放不下】走向【看得開、放得下】,對於未來台灣氣象事業中,民間產業的發展,天氣風險將主動扮演領頭羊腳色,和各界一起共創未來。



會中交通部長林佳龍宣布
1. 把氣象產業也納入交通科技會報,組織一個國家隊。
2. 交通部提出台灣氣象事業發展白皮書
3. 盤點政府跟民間在做的相關跟氣象有關的這些業務,服務或者是一些創新能夠互補,而不是競爭。
4. 資料開放穩定又即時,創造產業的生態環境,也是一個創新體系
5. 氣象局成立氣象產業科
6 專業的、高階的這些科技相關領域的人才如何和氣象局結合
7. 氣象沙盒 (Weather Sandbox)
8. 人本交通 與民同行 連結共好
林佳龍部長致詞如下:
林佳龍部長文字逐字稿
今天活動的主辦單位我們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鄭局長、
還有我們中華經濟研究院張院長
以及來自於
氣象研究產業各相關領域
的代表
非常的高興能夠促成今天第一屆台灣氣象產業論壇
同時也舉行第三屆
氣象服務的工作坊,我雖然不是
自然科學的背景但是算是社會科學的訓練
很清楚
各位提供了我們不只是在氣候變遷
你們防災、減災所需要的、各種的、
資訊還有服務而且跟我們日常生活
密切相關
今天
因為立法院在審查前瞻預算,我們交通部是今天的最重要的部會,我特別跟
召委請假半小時
所以提早開始了,今天的議程很抱歉、
敬請見諒
我剛剛一來,也看到很多的老朋友,沒想到,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包括我們蔡清彥政委也是我們之前的氣象局的局長,他所培訓的很多學生,都是我的。可以說,很重要的夥伴,包括現在在以色列擔任我們科技代表的汪庭安博士,剛剛也遇到了我們
吳俊傑院長、台大理學院院長,也是中華民國氣象協會的理事長、
這是從建中台大一路都是同屆的同學,跟洪申翰委員來說明,您長期在推動這些生態跟環保,那一定是最重要的就是氣候變遷,所以申翰委員拜訪很多次,希望能夠促成今天的會議,也是我們共同催生
最近我想從中秋連假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次促成了我們,國道路況
播報員,制度就是像我們
氣象主播來學習
深知我們認為有時候出門哪會看整個氣象的狀態
也會看路況,所以把這個做個結合
甚至可以說一個創新也得到各界的肯定,也確實有他達到的效果
,
那我當過台中市長、
每次颱風一來我們這些縣市首長
都是搏命,因為到底要不要放假,沒有前國一致,的決定的時候,各縣市首長,希望能夠再來決定跟負責,至少為透過我自己在中彰投苗區域一起來做一次的決定,這裡面我很重要諮商的對象,除了中央氣象局的資料,
我都會私底下打電話給彭啟明博士
氣象達人,給我各方面的資訊,我才能夠阿,做出
相對來講比較正確的決定
我剛剛也看到子倫,這從台大的學弟一直從國外回到台灣。智庫在行政院、
的
就是能源辦公室副執行長,某個程度來講還有在座非常多,我就沒辦法,一一的唱名,交通部的業務當然涉及到運輸,可是不是狹義的運輸,包刮陸海空鐵公路、電信、郵政,跟觀光,而氣象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支持交通部運轉,那也也支持我們政府。我想,現在促成了我們氣象局跟各部會的合作,
包括向農委會這些農業災害
都是會跟氣候有關
所以我們是可以先預預知一些可能的趨勢
及早做因應來做防災減災的一個努力
在世界各國,我想氣象單位、
是整個政府跟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放在哪個單位?見仁見智,放在交通部目前運作良好,雖然行政院現在在組織改造,大家也在集思廣益,怎麼樣能夠給我們
氣象的
研究跟他的運用,不管前端或後端這些相關的,這個資源的投入,還有包括政府跟民間夥伴關係的建立,因為越多的運用就越多的資料
那這個不是靠政府單方面可以來完成
特別是大數據
這個AIOT,這些配合我們現在5G,整個,商轉
其實不只是大氣。我想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的空氣品質、
我們我們所有經過的這些
就是感應器,其實都跟微氣候密切相關,所以影響我們生活,不只是交通,還包括健康,那這個是不是一個
產業
這個就涉及到他的定位
我一直鼓勵我們
氣象局在鄭局長今年初開始代理的時候
我就說是來辦這樣的,一個,那這個
氣象產業論壇
那也能夠形成一個大聯盟,說實在就是國家隊,我們是氣象
其實在國際合作上是非常,進步跟成功的
相對政府的投資
有限
甚至有一些預算都還不能夠用
公建預算還要用一些科技預算的來源,某種程度其實是沒有辦法制度化,所以今年我們也爭取到行政院對我們氣象局的預算
能夠更大規模的列入
年度的公建預算,這個產業在美國,根據二零一八年的估計,有高達兩千一百億的新台幣,在日本大概兩百億,在韓國有八十億,即使在中國也有六百八十九億
新台幣在台灣目前的產值還相當有限
表示我們進步的空間還很大,目前大概一年是兩三億,那我初步請專家給我的資訊,應該可以到達三十億元
十倍的增長應該是很容易在近期的未來達成
當然,這個過程裡面
交通部,我們在去年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也發表了交通科技產業政策白皮書,
有十大的,交通相關的產業
我們必須要借助一種
一種政府跟產業的合作關係
提供更好的服務
這個更好的服務會回來支撐政府的治理,
會更好
那這裡面我在這裡
正式的宣布
我要把氣象產業也納入交通科技會報裡面有一個正式的、
項目當然就要連帶的要有工作小組
要結合產學研政府跟民間包括中央、地方,大家呢
來成為一個大聯盟。當然,小聯盟也是各個領域,會再深入,組織一個國家隊、,這個部分
是要打造一個,就是
我們希望也能夠發表我們,這個
就是台灣氣象事業發展白皮書
以這個為目標,
成立,各種的工作小組,創造一個好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