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開放氣象資源,強化公私協力-開創氣象產業新價值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突破現狀,主動開啟氣象資源給民間創新應用,並於9月26日(星期一)辦理「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啟動記者會暨首家產業簽約儀式,第一個公私協力的合作對象是由國內氣象產業的龍頭代表性公司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共同簽署合約,並邀請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國科會林敏聰副主委、交通部航政司何淑萍司長見證。

氣象局於111年推出「氣象資源創新應用方案」,將開放資料的概念進一步拓展到開放資源,提供各種氣象資源予氣象服務業者加值應用,以降低業者於面對跨領域應用需求時投入研發、測試、驗證等工作的進入門檻,並實質促進氣象資訊的有效應用,同時提高各項資源的使用及效率。

過去我國曾在開放資料的國際評比當中,連續兩年獲得第一,也連續辦理四次總統盃黑客松,但您知道嗎? 我國是全球尚未開放資料立法,卻又能創造自己資料生態系的環境的國家。此方案是氣象局在產業價值鏈下,使用Sandbox的概念,突破現有制度的規範及限制,去營造產業發展環境,並透過公私合作夥伴關係,鼓勵產業界提出研發型、創新型的技術與服務,亦是一個機制及行政措施的建立。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彭啟明博士表示,我國在2004年氣象法修改後,已開放民間可以從事氣象預報服務,不過想獲得官方的數據資料卻受限於現有規費的收費標準,對商務應用的規費收費偏高,雖然氣象局也大力推動開放資料,提供了相當多的一般性氣象數據資料供各界自由取用,但民間較深入的氣象應用決策型服務需要大量的各地方縣市乃至鄉鎮的高解析度、高價值數據資料,這些深入的資料尚未能納入開放的範疇,對於民間氣象服務推展,以及產業應用環境的形塑,產生相當的障礙。


去年初開始,氣象局開始推動氣象產業,主動和民間對談,以更進一步的開放氣象資源,開啟新的氣象服務概念。根據本項協議,氣象局每天將即時提供給天氣風險公司超過41GB的資料,相當於每月超過1TB的資料量,這是全台灣第一個政府給民間的最大量的資料。雖然在國際上這不是一個最新進的服務,但相信我國氣象領域加速的推動資源釋出,可以帶動國內氣象產業發展,氣象服務的廣度深度更多元。


中央氣象局鄭明典局長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各界對於氣象資料的應用需求也大增,相關決策應用服務,也遠超過氣象局所能獨力負擔,氣象局與民間密切合作,積極的開放各種資源讓政府大力推動氣候風險管理,讓民間充分有效的運用;而氣象局從早期資料提供、產品客製化,到現在的氣象資源共享,是一個新的價值觀,在氣象局業務發展中屬於顯著改變,代表氣象局整體政策的宣示,呈現氣象局在政策面或服務概念性的政策或世代的轉變。而氣象局程家平副局長表示,政府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夥伴關係、提高民間參與,可以帶動數位氣象產業的發展。近年伴隨氣候變遷增多加劇的災害性天氣造成的災損不斷增加,正確的氣象預報及對應的調適作為,能有效減少天氣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是在傳統的防災領域,氣候變遷因應在農業、能源、水資源、健康、運輸等領域,都有很大的資訊決策應用發展潛力。


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亦蒞臨氣象局分享經驗,過去公私協力都需要靠立法或政策措施,合作談得比較慢,而氣象局與天氣風險公司這樣的夥伴合作模式,是未來我國各政府單位都可以學習參考的示範案例,也是政府數位應用發展的趨勢。透過公私部門合作,讓產業發展環境更友善,高應用價值資料產生的價值呈倍數放大,越複製越有價值,這是值得公部門投入的。也期待氣象局此次方案的推動,未來在更多資源挹注下,能夠協助國家的氣候行動再提升。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與氣象局在衛星、天氣及氣候的跨領域科研及應用和相關機關已經有長期的合作,而氣象產業結合新興科技,與個人食衣住行都有相關,也對淨零碳排提供新的產業應用模式。氣象局的這個基礎,也可以推廣到其他部門,成為公私合作的典範。

面對全球因應淨零碳排及氣候緊急狀態,氣象資料是因應氣候衝擊的基礎,本項資源開放方案有利於本土氣象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結合AI強化客製化服務,綠能、風浪、日常預報,可創造資料最大加值,並和氣象局相輔相成,提供民眾更完善的氣象服務。

10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